查看原文
其他

二月读书 | 爱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艺术

阿蛋蛋 阿蛋研究所
2024-08-22


艾·弗洛姆这本《爱的艺术》是我二十岁时收到的生日礼物。直到最近,我才突然想起来他,从书架上扒了这本书出来读。读完之后忍不住发微博感叹,这果然是一本凝结了许多关于爱的智慧,让我想要默写并实践全文的书籍。


今天的读书笔记,是想写写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与体悟。尽管书中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形而上的概念,我会尽可能以接地气的方式把我所理解的内容和信息传递出来。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信息的损耗与误解(尤其是涉及神学的部分我几乎一窍不通),所以我依然十分推荐大家去读读原文,相信你一定能从文本中有所收获。



既然本书想要讨论的是“爱”,所以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:爱是什么?我为什么要学会爱?


这个问题的答案,需要回归到人类最最基本的需求中去。当人作为动物性的存在时,人的基本需求是生存。如今生产力进步,生存已经不再是压在人类肩上的大山,人的基本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,在新的发展阶段,如何克服孤独感,变成了人类最新的需求。


孤独感之所以会产生,是因为每个人类都是独立的个体,与他人的对立、冲突、比较使得个体突破桎梏与外界产生连接简直难于上青天;而孤独感之所以如此重要,以至于它已经成为了人类基本需求的一部分,因为“孤独”几乎是人类两种最本源的行动力“爱”和“恐惧”的来源。


图源:电影《大佛普拉斯》
今年以来我最喜欢的电影。


面对如此难以缓解的孤独感,未经思考而比比皆是的应对方式有两种。


第一种是纵欲,通过纵欲而规避孤独的方式简直随处可见:酗酒、嗑药、狂欢,甚至懒散(懒散真的是纵欲!)。大学末尾有段时间我超级沉迷喝酒,也沉溺于酒后微醺带来的飘忽的快乐,但每次酒醒之后,从中获得满足感微乎其微,但快乐之后的空虚却是实打实的存在。


的确,纵欲带来的感官上的强烈刺激与欢愉可以使人可以暂时忘却孤独感,但猛烈又密集的快乐之后,孤独问题依然悬而未决。因为纵欲不能解决孤独问题的核心——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边界上,孤独的高墙依然健在。所以纵欲会引发接连不断的纵欲,真正的问题没被解决。


那段时间最常打卡的酒吧哈哈哈


第二种方式则更为常见,也更为危险。人们会不自主地结成联盟,以期待在人群中获得归属。同盟会使得人们为了“属于”群体而牺牲掉个性。从群体利益讲,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完成社会行为;从个体利益讲,孤独感也的确得以缓解。但被人们主动阉割掉的个性依然会导致人的痛苦。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讲,也这是现代社会人类会有如此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。


对此,弗洛姆有一段精辟的描述 :



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,以为自己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。是具有个性的人,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——他们认为他们的观点之所以和大多数人吻合纯粹是巧合罢了。他们甚至认为这正好证明了“他们”的观点是正确的。


至于他们尚存的、希望自己有个姓的要求则通过微不足道的东西得到满足:如在手提箱和毛衣上绣上自己名字的缩写字母,在玻璃窗口上挂上自己的名牌,参加一个正当或者一个学生联合会“来点儿别的“这一广告口号证明了在一个几乎不存在个性的社会现实中,人们是多么需要个性!



而消解孤独感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式,就是创造性的劳动。因为创造的过程是与周边世界发生互动地主动理解地过程,不管是对自然规律、科学观念、社会发展乃至人性本身,理解与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消融了孤独感。创造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人与对象的高度统一。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,劳动者与对象合二为一,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同世界一致。


创造不仅仅指我今天创作了一篇文章,画了一幅不错的画,做了一桌好吃的或是发明了自己的菜谱等实体化创造结果的行为,更重要的,创造性劳动就是“爱”本身。“爱”,可以让人类不孤独。


创造是一种主动的行为,爱也同样是主动的行为。爱是人自发自觉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践一些东西的过程,爱是从内心深处自发的流淌出来的愿望和行动,这个过程绝不是强制的产物。在这个意义上讲,我们就可以理解最近所常见的对爱的描述:爱是给予,而不是获得。


而所谓的“给予”最重要的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物质范畴,而是人应该把内心最有生命力的部分给予别人。他应该创造性的将他所有的快乐、理解力、知识、幽默、悲伤分享给别人。这才是“给予”的真正内核。


啊,絮絮叨叨了这么一大堆,我们终于聊回到“爱”本身。



与任何一门其他艺术一样,想要成为会爱的大师,有着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原则——爱之“道”:



关心

爱是一种隐藏在本能中、对对象本质的好奇与关怀。


这里的关心不是肤浅的“吃了没”“吃的啥”的问候,而是对对象灵魂的好奇与对他本质的探索的欲望。你通过对友人、恋人、亲人的关心,认识到到他是你生命中一个如此特殊而又可爱的个体,你由衷地希望他过得好,由衷地希望他过的幸福,这才是关心最主要的课题。


责任

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——而且也是一项决定,一种判断,一个诺言


最近读到一篇文章,作者讲了她在读MBA时的一个故事:

有个人问心理咨询师,“自己不爱妻子了怎么办What if I don't love my wife anymore?”,咨询师回答他:“爱她 Love her”。爱不是说没有就没有的欲望,爱是一种承诺,爱是一种主动选择。


认识

我们永远不可能靠智力来了解人和宇宙的秘密,但可以通过爱情去把握他。


认识几乎是这几点中最最艰难的事情,认识构成了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问题——人怎么看待自己。人对于自己的了解往往都少的可怜,更别说认识他人了。摒弃自己的假想,放下自己的自尊,逼迫自己客观真实地认识一个人,才能了解他在爱中的本质。


尊重

尊重是希望对方以自己的方式并且为了自己去自由的成长与发展,而不是为我。


没有尊重的责任是控制,没有认识的尊重是想象。尊重是一种承诺,“我答应你,在我们的关系里,你可以自由的做你自己”。


图源:电影《她》
关于爱情里的依恋,尊重,成长与告别


同样,爱不是直接就能领会并贯通于心付诸于行的东西,你需要先学会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技能,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去爱。


比如纪律,这种纪律不是外界强加于我们的,而是一种自我约束,没有纪律的生活一定是混乱的生活。


比如集中,我们似乎总是同时在做许多事情,工作要求里有一项能力叫做会multi-task,看书的时候要听歌,吃饭的时候要聊天,我们好像很难静下心来,为手头上在做的事情投注100%的精力。但全然沉浸,享受此刻,精神贯注其中一定是学会爱的重要技能。


比如耐心,这里的耐心指对爱的对象,对“爱”本身的耐心。“大不了就不玩了呗”,“谈不下去就分手呗”已经成为了现代关系中的常规操作,太吝啬太浮躁太苛刻地对待爱的对象,其实是不给“爱”的机会。没有关系一开始就是完美的,没有人一夜之间就能学会如何去“爱”,给对方一点耐心,也给爱一点耐心。


比如兴趣。兴趣引导着你对人的好奇,引导着对爱的理论和时间的摸索。能不能成为爱的大师,要看你自己对爱本身有多大的兴趣与好奇。


同样来自电影《她》


最后,还有一些我们在爱里,要时刻注意的东西。


我们要克服自恋。我们要做到谦恭、客观、理智地面对爱里的一切。


把别人异化为完全与我们不同的存在是容易的,把责任都推卸到对方身上是容易的,埋怨与发火是容易的。但请冷静下来,仔细想象一个问题:我可以保证,我的愤怒与抱怨是真实的吗?还是他们是被我的自恋歪曲了的假象?


你要面对自己真实的懦弱,直面自己内心的不堪,意味着想要歪曲对方以证明自己合理性的自私,意味着想要改造对方以满足自己欲望的贪婪,这是最艰难的部分。


我们要也要有信仰。陈嘉映在存在与时间读本里说到,人作为“此在”,其本质在于:此在是什么向来都有待于它自己去是。相信这种人可以塑造自己的可能,相信他人也可以由此发展的可能,相信在一切逼近“本真”的问题上,我们要给他人无条件的信任的可能。相信一定条件下,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以平等、正义和爱为原则的社会制度的可能。取法乎上,得乎其中。


信仰需要勇气,也就是要能承受风险和准备受到失望和痛苦。不过坚持信仰一定是值得的,因为这是为数不多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可以确定,它为“真”的行为。
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我们要积极的活动,保证自己处于一种清醒的、开放的、积极的持续状态。因为爱是一种个人的体验,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作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。坦白讲,如果我20岁时读了书中内容,可能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我无法理解。而3年过去,我在如何去爱这一问题上亦成长了许多。诚如开篇我所提到的,如果不是对书中讲述的部分内容有所体验,我大概至今也无法理解所谓的“爱的艺术”到底是什么。


弗洛姆始终在文章中中强调“实践”的作用,因为爱的实质,就是行动。在实践中的爱,才得以脱离概念的束缚,真正融入我们真实的生活,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得以存在。


艺术是人类精神性的作品,它拓宽了人类的认知世界,使得触达人类得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,让感受、理解与共鸣成为可能。


爱是需要学习才能领会应用的艺术,祝愿你在爱中永不孤独💗。




最后推荐我读的译本:
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文经典系列 李建鸣翻译

译文经典系列出品的译本质量相当好,
排版也非常赏心悦目,读起来非常轻松。
这个系列的书籍我几乎买了一大半,也推荐给你。


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

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,就点击“在看”分享给更多人吧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阿蛋研究所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